让员工“有奔头”与企业共成长—从顺丰“成就人”理念花开鲁东看以员工成长破局企业发展

 创新为本、成就客户、成就员工     |      2025-10-01 14:36:01    |      小编

  昨天,青岛顺丰胶南片区泰丰营业店经理吴学文收到了顺丰总裁感谢金。据了解,9月25日,顺丰总裁王卫以个人名义向服务满10年以上的老员工发放感谢金,共计1.2亿元。这一举措深刻践行了王卫“员工是顺丰最大的财富,没有员工的付出就没有顺丰的今天”的核心思想,更以实际行动呼应了其“长期主义”的经营追求。

  企业创新的最好方式,就是把未来创造出来,然后与它一起成长,而知识员工是则企业创新的核心力量。因此,王卫对企业有这样的认知和定位:“企业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资产,而在于成就多少人。”

  伴随着顺丰集团搭建的“学历提升-技能认证-岗位晋升-跨界成长-全球发展”全链条人才建设体系,越来越多的鲁东员工甚至集团员工实现了职业突破。王卫的这句论述,不仅在鲁东区有了最生动的实践,也为物流行业乃至企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“三有三无”的样本。

  企业的兴衰在于人,而人的活力在于组织和制度。是否能给员工提供一个不断学习、自我进化的路径,是员工判断企业是否“以人为本”的重要依据。

  “以前总觉得快递员的终点就是送好每一个件,没想到还能站上国家级创新赛场拿奖。”谈及不久前在“中国国际‘互联网 +’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” 斩获国省级金奖的经历,鲁东区2024级 “顺丰班”学员尚红振仍难掩激动。

  老家枣庄的尚红振,19岁高中毕业后参军,成为一名武警战士。在部队中,他因表现突出而光荣入党。5年后复员,他放弃了安置,来到青岛“闯一闯”,入职顺丰鲁东区的他,曾因学历短板在片区管理岗上屡屡受挫,是顺丰的系统化培养让他实现了突破。

  他求学的地方,是于2024年4月20日成立的青岛市首个“顺丰班”。该班由顺丰鲁东区、青岛市邮政管理局与青岛开放大学合作成立。首批入学学生共有33人。

  顺丰班成立的初衷,就是顺丰为内部员工打造更好的深造平台,让快递小哥能在公司有多元化发展。为了引导小哥积极参与报名,为解决员工“学习无门、提升无径”的难题,集团明确员工参与学历提升、技能认证可享费用报销,2024年至今,整个集团已有2700多名员工通过这一政策完成学业。

  学业已有成,晋升须有门。针对基层员工晋升“天花板”问题,顺丰推出的“多元发展”项目更打破了“收派员只能送件”的刻板印象——2024年全国已有5700多名基层员工从收派员、仓管员岗位,成长为组长、主管、经理。

  中专毕业的秦镇,曾因“文化水平低”不敢竞争管理岗,是顺丰的帮他圆了梦:公司承担大部分学费,合作大学定制专属网课,从专业知识到工作技能全方位辅导。如今的他不仅拿到大学文凭,更顺利走上青岛顺丰速运的管理岗,每天下班前仍会挤出时间刷网课:“公司不是让我们为工作而学,是帮我们为未来而学,这份实在比啥都强。”

  高质量的服务是高素质的人干出来的。鲁东顺丰工会主席杨春雷表示,王卫“成就员工”的理念,早已融入企业发展的每一步——从鲁东区21年开始实施集团 “员工可持续发展保障计划”,到2025年集团2亿股持股计划与学历体系绑定,政策在迭代,但“帮员工成长”的核心从未变过。

  这种集团“无门槛”的对员工学习成长的支持,让顺丰唤醒了无数“或许在沉睡”的“核心资产”,让企业的未来有了更多值得想象的空间。

  黑格尔曾经说过,获得认可欲望是人类最基本的愿望。而职场就是每个人最重要的获得认可的场景。在顺丰,公司和员工之间的关系,变得越来越对等和通畅,员工感知到的认同感越来越强烈。

  “40 岁咋了?只要愿意学,照样能当主管。”青岛速运城阳工业片区主管张守业的经历,给不少“老员工”打了强心针。此前,他因大专学历门槛卡在储备主管序列外,一度觉得“老快递员没盼头”,是顺丰“学历提升+管理培训”双轨机制让他看到希望:一边攻读工商管理专业,一边将学到的物流管理知识用于优化网点派件分工,最终既达标学历,又成功晋升。

  像张守业这样的“老员工”晋升,在顺丰比比皆是。不过,在顺丰,员工的职业蜕变从不局限于“纵向晋升”。

  为打破“基层员工职业周期短、发展空间窄”的行业痛点,顺丰还主动拓展“横向拓界”路径——2024年开放香港、新加坡、欧洲等海内外岗位,仅香港一地就有157名快递员开启新职业旅程;2010年至今更累计培养84名内部员工转型航空人才,其中16人成飞行员、56人做维修机务,12人任飞行签派。

  青岛顺丰胶南片区的主管吴学文,就借着“跨界”实现了职业升级。拿到青岛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证书后,他通过顺丰“跨境电商物流”定制课程,并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工作中。凭借专业能力,他从零开始开发客户,不仅成功打开了工作局面,还收获了极高的客户满意度。2025年还在总裁感谢金中获得10年老员工的激励。“从送国内件到做跨境业务,是顺丰给了我突破自己的机会。”吴学文说。

  “我们企业的发展,是按客户、员工、股东、王卫这样的顺序来排布的”,几年前,顺丰控股董事长王卫曾如此表示。把员工的发展排在股东前面,对顺丰和王卫而言,张守业、吴学文们的成长,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,是企业在危与机并存的时代里,把“效率理性”转变为“价值理性”的艰难实验。在这期间,顺丰付出的不仅是巨大的财务、时间成本,还有巨大的思考成本。好在,这是一次巨大成功的实验。

  王卫曾说:“人就是要创造价值,之前对员工的培养不够,导致前几年服务乏力,服务能力没有持续提升。”他这句话,其实具有着深层次的含义——洞察人的价值,是个社会哲学命题;变现人的价值,是个企业实践问题;企业追求的目标,应该是与员工共生共创共荣共享。

  傍晚的鲁东大地,尚红振在配送点整理数据、准备课程实践报告;秦镇利用间隙刷网课;张守业用专业知识部署次日工作;吴学文研究跨境物流新政策——这些忙碌又充实的身影,正是顺丰“员工与企业共生”的缩影。

  2024年,顺丰在员工关怀上持续投入,通过“顺丰班”、“持股计划”、“海外发展”等举措,构建起“技能赋能-职业发展-价值共享”的闭环。在鲁东区,这一闭环成效显著:100多名员工通过学历提升政策完成专科、本科学业,目前还有近400人在读;员工流失率大幅下降,客户满意度同步提升,企业运营效率也随之提高。

  从理论上说,企业能快速、成功发展的根源,就是企业和员工之间的零距离,能无差别的共同成长。对企业而言,能实时反映出每个员工的创新价值,体现出每一个员工的价值和尊严,就是企业活力的源泉。

  “员工成长了,企业才能更有活力。”张鹏举例,尚红振的参赛项目成果为末端配送优化提供了新思路,吴学文的跨境业务能力帮公司拓展了海外市场,“员工的每一步进步,都是企业发展的动力。物流行业还在变,但只要‘成就员工’的初心不变,企业就能走得远。”张鹏说。

  王卫的“企业价值在于成就人”的理念,正在鲁东、在全国顺丰人甚至顺丰控股交出的成绩单中不断验证——2025年上半年,顺丰控股实现营收1468.58亿元,同比增长9.26%;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7.38亿元,同比增长19.37%。比业绩更引人关注的是,顺丰同时公布了授予期为9年的“共同成长持股计划”:公司控股股东将自愿无偿赠与不超过2亿股A股股票作为员工激励,员工无需出资即可参与。

  这种逆势而上的发展势头,来自于顺丰员工有奔头、能蜕变的自驱动力,来自于企业和员工共同在时代浪潮中创新变革、劈波斩浪的强大合力。由此可见,在现代企业与员工共生共创的发展过程中,顺丰已经从挺身而出的尝试者变为硕果累累的引领者,并把企业与员工的共同价值坚实绑定,正持续不断发现和放大。

  正如杨绛先生所说:“繁花似锦,硕果累累都需要过程。”在生态化发展的理念下,顺丰早已不是一个由单一指挥中心控制的封闭系统,而是一个开放、共生、充满活力的生态花园,这个花园中,每一个员工都已成为一朵朵盛开的花。